为您解读检测心肌损伤的3大标志物
发布时间:
2020-10-09
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,心肌酶主要有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、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、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;心肌蛋白主要有肌钙蛋白、肌红蛋白等,今天主要介绍心肌酶相关的3大标志物。
1.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
天门冬氨酸转氨酶(AST)又称谷草转氨酶(GOT),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。肝脏、骨骼肌、肾脏、心肌内含量丰富。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,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。
(1)参考值:<40U/L(37℃),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。
(2)临床意义: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~12小时升高,24~48小时达峰值,持续5天或1周,随后降低。因为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,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。
2.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
乳酸脱氢酶(LD)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,广泛存在于肝脏、心脏、骨骼肌、肺、脾脏、脑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。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,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:H4(LD1)、MH3(LD2)、M2H2(LD3)、M3H(LD4)、M4(LD5)。
(1)参考值:
①乳酸脱氢酶:丙酮酸为底物时,200~380U/L;乳酸为底物时,109~245U/L。
②LD1为28.4%±5.3%,LD2为41.0%±5.0%,LD3为19.0%±4.0%,LD46.6%±3.5%,LD5为4.6%±3.0%。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,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。
临床意义:发生心肌损伤时,心肌细胞膜破裂,线粒体、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。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~12小时开始升高,48~72小时达高峰,7~12天恢复正常。连续测定乳酸脱氢酶,对于就诊较迟,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3.血清肌酸激酶
肌酸激酶(CK)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,在ATP提供的能量下,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,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,其次为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。
(1)参考值:酶偶联法或连续监测法,男性38~174U/L,女性26~140U/L;肌酸显色法,男性15~163U/L,女性3~135U/L。
(2)临床意义:
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:肌酸激酶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~8小时即明显升高,10~36小时达高峰,3~4日恢复正常。如肌酸激酶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,但也应除外心肌小范围损伤及心内膜下梗死等情况。
②病毒性心肌炎时,肌酸激酶明显升高。
③多发性肌炎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、各种插管术和术后、肌内注射氯丙嗪等,肌酸激酶均可升高。
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,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,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,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,以上介绍的的三种标志物对于检测心肌损伤、急性心肌梗死、心肌炎等心肌疾病具有重要价值,不仅灵敏度高,诊断窗口短,还能为临床治疗提高有效的指导,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较高的心肌标志物 。
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,乳酸脱氢酶,血清肌酸激酶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