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IVD“关税战”打响:外企供应链与国产产品力的对决

发布时间:

2025-04-23


在全球贸易局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,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,IVD(体外诊断)领域成为新的博弈焦点。随着美国关税的加征,进口和国产IVD企业同时被推至风口浪尖:外企需紧急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,而内资企业则迎来了国产替代的黄金窗口期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战略智慧,更将重塑全球IVD行业的竞争格局。

 

 

短期冲击:价格波动、供应焦虑与技术卡位

关税加征的直接后果是成本上涨。据行业预测,美国产IVD设备及部分试剂价格或将上涨20%-40%,经销商面临短期利润压缩,但终端用户尚未感受到明显冲击。然而,价格波动仅是表象,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供应链的稳定性。国内用户对美产设备的“断货风险”和政治敏感性担忧加剧,部分医院和检测机构已开始评估国产替代方案。

技术层面的卡位战同样激烈。高端设备(如质谱仪、PCR自动化系统)仍高度依赖进口,但生化、免疫试剂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。然而,分子试剂原料若依赖进口,企业将面临短期成本压力,甚至可能因供应链断裂而陷入被动。这种技术依赖与供应链风险的叠加,让国产替代的紧迫性愈发凸显。

 

企业应对:外企“保份额”,内资“抢机遇”

面对关税冲击,外企与内资企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。外企以“保份额”为核心,通过三步走策略缓解压力:一是紧急压货,囤积库存以缓冲3-6个月的供应缺口;二是供应链转移,将生产切换至其他基地;三是成本消化,通过流程优化和利润压缩分摊关税成本。然而,集采试剂市场的价格压力,让外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。

相比之下,内资企业则以“抢机遇”为关键词,迅速推出三大举措:一是锁定对手,梳理美产设备的客户与渠道,制定针对性策略;二是推出平替方案,快速开发备选产品,保障客户供应链安全;三是闪电战式沟通,1-2个月内完成经销商与客户的风险沟通,抢占市场先机。

 

 

长期竞争:技术壁垒与底层创新

关税战只是序幕,真正的胜负手在于技术壁垒的突破与底层创新的布局。外企若想破局,需加速本土化研发,推出“中国定制”产品,或通过并购打通市场;而内资企业的决胜点在于突破原料“卡脖子”难题,布局高速测序、微流控芯片等前沿技术。

 

携手共赢:用“中国芯”托起全球竞争力

关税战之下,IVD行业的竞争已从价格战升级为技术战、供应链战。德晟新材料愿与行业伙伴携手,以自主创新为核心,以原料国产化为突破口,共同托起国产IVD的竞争力。未来,随着底层技术的突破和供应链的完善,国产IVD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一席之地。这场关税战,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谁能在这场技术与供应链的博弈中胜出,谁就能赢得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