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VD上游原料市场持续扩张,不如做好“精专尖”
发布时间:
2025-07-05
在体外诊断(IVD)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上游原料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扩张。从 2015 年到 2019 年,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约 427.5 亿元增长至 805.7 亿元,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 17.2%,预计到 2030 年将攀升至 2881.5 亿元,在市场中的占比提升至 33.2%。这样迅猛的市场增长,无疑为上游原料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,然而,在这片看似前景好的蓝海中,企业不应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,而是更应专注于做好 “精专尖”。
(显色底物TOOS)
一、行业扩张下的乱象丛生
目前,IVD 上游原料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却又暗藏危机的景象。从企业数量上看,据 IVD 研究社整理的《IVD 试剂原材料供应商名录(2024)》显示,国内拥有超过 300 家原材料企业,数量颇为可观。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行业结构很分散,垄断与内卷并存。一些国外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,尤其在抗体抗原、诊断酶等细分领域的关键原材料上,长期把控着核心技术与市场份额。国内企业则大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,产品同质化严重,导致竞争陷入低价泥潭,形成了 “低价竞争 — 利润薄弱 — 创新乏力” 的恶性循环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,这使得研发投入严重不足,难以突破技术壁垒,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向市场迈进的步伐。
在市场供需方面,虽然市场在持续扩张,但核心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十分突出。国内关键原材料进口占比超 80%,在酶、磁珠、微球等领域,几乎受制于人。进口原料不仅价格昂贵,还面临着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。
二、“精专尖” 是破局良方
1、专注细分领域,打造专业品牌
IVD 原料供应商应当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,学习成功的企业模式,专注于细分领域。体外诊断涉及众多领域,传染病、心血管、代谢等每一类病都代表着独立的学科。作为抗原抗体原料供应商,只有对特定病情和标志物进行长期、深入的研究,才能研发出可靠的原料应用于准确的病情诊断。国内企业可以选取自身有技术积累或资源优势的细分领域,集中力量进行深耕细作。在癌瘤标志物检测原料领域,若企业能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,提高原料的灵敏度和特异性,准确地识别癌瘤相关抗原或抗体,为下游诊断试剂提供更准确的检测基础,就能够在该细分领域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,吸引相关领域的客户。
2、技术创新驱动,突破壁垒
在技术创新方面,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,以分子诊断领域为例,虽然在引物、探针、标记核苷酸等方面,国内已经实现了某些程度的国产化替代,但在测序关键建库酶上,国产原料与国外仍存在差距。建库酶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样本序列的捕获数量,进而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分析准确度。国内企业需要投入适配的技术平台,从分子结构设计、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入手,提高建库酶的性能。可以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共同开展技术攻关,利用科研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,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,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,通过技术创新,提升产品质量。
3、严格质量把控,提升产品品质
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,对于 IVD 上游原料企业来说更是如此。由于不同的原材料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各异,市场流通的原料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存在较大差异,这给中游的 IVD 试剂和仪器生产企业带来了诸多困扰,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。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,从原料采购、生产过程监控到成品检验,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。
(酶底物)
随着 IVD 行业的不断发展,新技术的涌现以及诊断场景的多元化,对上游原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新兴诊断场景,如居家检查、宠物诊断等领域,需要原料能够适应小型化、便携化、快速化的诊断产品需求。湖北新德晟公司作为上游IVD试剂原料生产厂家,在生物缓冲剂、显色试剂、发光试剂等细分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,凭借“专研细分场景+严控质量链条”的模式,新德晟已为国内外百余家IVD企业提供原料供应。如果您有采购需要,欢迎随时联系!
TOOS,酶底物
上一页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