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VD集采常态化:行业变革与机遇并存
发布时间:
2025-04-15
近年来,体外诊断(IVD)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。根据《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》(2022版)显示,2022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已达到1700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30%。然而,随着集采政策的逐步推进,IVD行业正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与机遇。
集采政策:降价与进口替代的双重效应
IVD行业主要包括IVD试剂和IVD仪器两大类产品。过去,由于技术壁垒较高,IVD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。然而,自2010年以来,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,本土企业在中低端免疫诊断产品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,并逐步向化学发光、分子诊断等高端领域进军,力求实现进口替代。
集采政策的实施,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。以2021年安徽化学发光试剂集采为例,平均降价47.02%,国产企业迈瑞医疗全部中标,成为大赢家。这不仅大幅降低了IVD试剂的价格,还显著提升了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,打破了外资企业在化学发光领域的垄断地位。
集采对IVD仪器的影响
IVD试剂与仪器通常需要配套使用,因此集采是否能够带动仪器销量的增长,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。对此,IVD行业专家老刘表示,生化检测试剂集采不太可能带动仪器放量,因为生化仪的成本高、产出低,厂家投放意愿不强。而对于化学发光检测仪器,集采可能会带来市场机会,但整体影响有限。
此外,集采对IVD试剂销量的影响也较为复杂。虽然集采在短期内可能促进销量增长,但从长期来看,医疗支付方式改革、DRG/DIP等因素同样对销量产生重要影响。集采的主要作用是压低价格,而非直接促进销量增长。
外资企业入场:集采格局生变
随着IVD集采步入常态化,外资企业也逐渐参与到集采中。例如,罗氏诊断与南京地区医疗机构达成协议,500多个产品平均降价30.3%,预计年节约采购资金1.02亿元。此外,贝克曼等外资企业也主动申请降价,为即将到来的集采做准备。
尽管外资企业在化学发光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,但国产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,逐步抢占市场份额。外资企业是否会因集采政策而大幅降价,仍需谨慎观察。然而市场的巨大潜力,使得外资企业对集采的态度趋于积极。
德晟新材料:助力IVD行业高质量发展
在IVD行业面临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,企业如何把握机遇、应对挑战,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作为IVD行业的重要合作伙伴,德晟新材料始终致力于为IVD企业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德晟新材料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,为IVD试剂和仪器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支持。无论是化学发光试剂的核心材料,还是诊断试剂盒中的关键原料,德晟新材料都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随着IVD集采范围的不断扩大,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。德晟新材料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、质量为本的理念,与IVD企业携手共进,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为提升我国体外诊断水平贡献力量。在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,IVD企业唯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、优化成本结构,才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。德晟新材料愿与您携手,共创IVD行业的美好未来。
IVD试剂,德晟新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