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-80℃冰箱中为什么不会放置酶?藏着“大学问”

发布时间:

2025-05-03


在生物研究领域,酶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,在众多实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。但在保存酶的过程中,细心的科研人员会发现,通常选择将酶放置在-20℃冰箱,而非温度更低的-80℃冰箱,这背后藏着不少 “大学问”。

 

胆固醇氧化酶

 

一、酶的结构特性与低温影响

酶,这一由活细胞产生的物质,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 RNA。它具有复杂的一 级、二级、三级,乃至四级结构。这些结构通过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多种化学键维持,是酶发挥催化活性的关键所在。在 - 80℃的极端低温环境下,虽然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来看,酶的活性可能会因反应速率大幅降低而得到抑制,理论上能减少酶的活性消耗,看似有利于长期保存。然而,过低的温度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。在如此低温下,水分会迅速结晶形成冰晶。这些冰晶可能会刺破酶蛋白的结构,导致维持酶活性的化学键断裂。一旦这些关键化学键受损,酶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,无法正常发挥其催化功能。

 

二、酶活性中心的低温变化

酶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反应的特定区域,它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对于酶的活性很重要。在-80℃的低温环境中,活性中心的构象极易发生变化。某些在正常温度下能够灵活与底物结合的氨基酸氨基,在极低温下会变得僵硬。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底物与活性中心的结合能力。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中,底物需要准确地 “停靠” 在酶的活性中心,才能顺利发生反应。当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,底物难以找到合适的 “停靠点”,化学反应也就无法正常启动,进而导致酶活性的丧失。在许多需要酶参与的生物合成反应中,若酶活性中心因低温改变,整个合成过程将受阻,实验结果也将大打折扣。

 

三、反复冻融对酶的损害

在实际使用酶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酶的冻融操作。当酶从 - 80℃的低温环境中取出时,会经历升温解冻的过程。冰晶在融化时,会引起溶液的体积变化,对酶分子的结构造成拉扯或挤压,导致酶分子的解离或结构扭曲。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,适应了特定范围的离子浓度和 pH 值环境。当这些环境因素在冻融过程中超出酶的耐受范围,酶的活性必然会受到影响。在一些需要特定 pH 值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中,冻融导致的 pH 值波动可能使酶无法正常工作。

 

四、特殊酶与常规酶的保存差异

诚然,在生物界中存在一些特别的酶,例如极端酶,它们能够在非常高温或非常低温的环境中保持活性。这些极端酶通常来源于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,经过长期进化,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极端条件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常见的酶来说,并不具备这样的 “能力”。在- 20℃的环境下,大多数酶已能相对稳定地保存,无需更低的- 80℃温度。-20℃既能在某些程度上降低酶的活性,减少其自身的活性消耗,又能避免 - 80℃带来的结构破坏风险。在日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中,用于 DNA 扩增的 Taq DNA 聚合酶,在-20℃保存时,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活性,满足实验需求。

 

(腺苷脱氨酶)

 

在日常实验室操作中,将酶保存在-20℃的冰箱中,结合适当的保护剂,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酶的活性。这种保存方式既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,又可以避免 - 80℃保存带来的问题。湖北新德晟作为酶制剂原料研发生产厂家,其供应产品齐全,催化活性高,适用于各类酶实验,如果您有采购需要,欢迎随时联系!

胆固醇氧化酶,酶制剂